通俗地说,内卷就是内部竞争。最通俗的解释就是:内卷,网络流行词,指指非理性内部竞争,或是“被自愿”竞争,导致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,从而导致个体" 收益努力比" 下降的现象,可以看作是努力的" 通货膨胀" 。
内卷(involution)本来是一个社会学术语,大意是指社会文化模式发展过程中的停滞。现在很多高校学生用内卷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类似于养蛊、互相倾轧之意。
例如:国际形势不好导致很多本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无法成行,因此考研/保研竞争更加激烈,就是一种内卷;中小学生上补习班也是一种内卷。具有负面意义,强调竞争的不必要、不理性、对人精神的打击和摧残。
内卷的主要原因包括:评价标准过于单一、优质资源有限等等(所以资源都到哪里去了呢)
也可以这样理解: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,从而导致个体“收益努力比”下降的现象。
可以看作是努力的“通货膨胀”。
例如,看电影(有限资源)时,当第二排的人由于前排遮挡而坐直时,后排的人(同行)也会纷纷坐的更高(竞相付出努力)。本来坐着可以享受的电影,最终站着才能勉强看到(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)。
简单来说,只是低层次的激烈竞争,不能让行业进化到更高的阶段,这就是“内卷”。大家越努力,造成的无谓损耗反而越大,而“蛋糕”却还是原来那么大,可是吃蛋糕的人和吃到蛋糕的难度却都增加了。
然而最近频繁出现在大家视野中的“内卷”,比如说,年轻人内卷、打工人内卷、学校内卷严重,却有些脱离了原本的意思。
我们并没有像前面提到的经济学家那样去言指经济模式的进化,而是在描述当下生活的“难”。
我们现在常说的“内卷”,不仅仅指为了有竞争优势付出了太多,更多的是指自己在一直重复做着无意义的事情。好像是人被迫封闭在“无出路”的“内”部,被迫折叠“卷”起自己,被困在其中,而越卷曲,人的生活空间也就越小。
比如“996”,可是工资却没有增加,但是有人为了竞争,想升职,就选择主动加班,而其他员工害怕自己不加班显得不努力或者因此被炒,于是也跟着加起班来。如果公司业绩因此没有变得更好,大家并没有多挣到钱,还很累地日复一日加班,这种自我重复、自我消耗,正是“内卷”的体现。
内卷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怎么火起来的
内卷这个词是从高校里面传出来的,在2020年的下半年,有几张图刷爆了网络,有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,有人边骑车边用电脑,有人床上铺满了一摞摞…,边骑车边用电脑的同学就被称作是“卷王”,“内卷”这个词就流行了起来,这些都是非理性的竞争。内卷被滥用
与很多流行词一样,“内卷”在社交媒体语境的传播中逐渐脱离其本源的社会学与经济学含义,词义本身经历了一场“通货膨胀”,被错误用于各种情境下。最直接的表现就是,大家越来越感受到“只要努力就会被说卷”“只是正常的努力也会被说促进内卷”。
如何看待大学生内卷现象
刚开始“内卷”这个词是从大学生群体中“出圈”的,之后各行各业内部的非理性竞争都以“内卷”称之。就好比在学校,老师要求论文五千字,不少同学写了一万字,甚至更多,人人都超要求完成,但是最终的获优比例并未改变。如果大家一开始没有人超要求完成,那其他的人也不用超要求完成,一旦别人超要求完成了,而你还是遵循老师的标准,似乎就有点消极对待,但是其实改变这个规则的就是第一批超要求完成的学生。太长了,请耐心读完。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iooj@foxmail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