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抖音网红李会长(街溜子),由于其视频中魔性的步伐,魔性的“抽颗华子”爆火出圈,海量关于华子的二次创作,也在互联网匆匆上线。
起源
“街溜子” 在2001年出版的《方言民俗志·第五十八卷》中有所记载,“不做正事的人,即街溜子”。
真正懂街溜子的必须读成“gai”溜子,把街读成“gai”是东北话的叫法,因为这个群体跟东北有脱不开的干系。
据我大量翻阅“街溜子”“抽华子”等关键字视频来看,现代街溜子看起来普遍头小,感觉很机灵钻营的样子。
除了身体特征,当前的街溜子在穿搭审美上,方方面面都显示了细节与用心。
街溜子通常会选择藏璞于拙的纯色外衣,最好点缀中国风刺绣,老虎头、鲤鱼、加点大毛笔字是关键符号。
大金链子已是旧日关东大哥的哀伤,现在街溜子的心里只有可以彰显文化与品位的念珠和手串,主要是告诉你尊而不秀、富而不俗,“真人不露相,珠子盘得亮”。
值得注意的重点是,每个街溜子都需要一个手拿夹包。可以用来保持身体平衡,也可以用来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。
彰显事务在身又不被事务所困,必须干练必须商务,感觉永远在谈事儿的路上。
这一套出装思路看下来,街溜子群体的社交形象,可以概括为“有钱儿、有面儿、有品位、有事业”。
以及街溜子的核心装备——华子。
华子(中华烟)之于街溜子,犹如空气之于你我,没有华子,就不会有街溜子。
发展
抽颗华子在互联网的爆火,看似又是一场互联网的狂欢,实际上是一场东北文艺复兴的挽歌。
东北愈发像一座赛博围城,里面的人想出去走走,外面的人想进来看看。
随着经济发展与货币增发,每隔几年,东北都要产生一次文艺复兴。
先是复兴在老舅的野狼Disco舞厅和蒜味蒸汽波里。
之后又复兴在以《马大帅》为代表,以《钢的琴》《耳朵大有福》等为织体的影视二次创作里。
而现在,东北文艺又命运般地复兴在了“抽颗华子”里。
无形中东北文化浪潮的社会镜头,从农民转到工人,又从工人转回农民,最后又从劳动人民转到了抽着华子的街溜子。
一根华子,只能抽11口,一场派对,也会在日出前散会。
而这些时代广场中的街溜子们,他们自我困顿、引人嗤笑,最后也要唱完东北文艺复兴的挽歌。
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的美国作家Michael Meyer在2017年出版的《东北游记》中写:
“一切都要变成新的,只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要过时了。”
(以上内容摘自微信公众号:X博士)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iooj@foxmail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